在南天寺和國際佛光會聯合主辦的

「環保與心保」活動中的演講

2019年9月21日

 

《太極的養身和養心功能》

 

張繼沛

If you can't view this page, please try to switch the "Encoding"

 to "Unicode UTF 8" or "Classical Chinese Big 5"

     現代人都講究養生,而養生應要包括「養身」和「養心」兩方面。 

      「養身」端在運動,而太極拳對中老年人來說是極佳的運動。今先談練太極拳的功效。

      「養心」首在養靜,能寧靜則精氣神不虧,但太極拳講究的是在動中求靜,故能免去因過度求靜而陷入自我催眠之弊。次論練拳時養靜之法。

       任何事物皆有正有反,練拳得當則「身」「心」皆健,練拳不當則流弊叢生。三論練拳時所需注意的要點。

一、練習太極拳的養身功效

       近來聽到有些人說:「太極是治病的萬應靈丹!」有些人甚至因此誇大到說練了太極後可防治癌症,跟著的便是一連串輔助藥物的傾銷。該等藥物是否有效姑且不論,但太極在治病功效上的問題卻不可不辨!

以我練了年太極的經驗,太極拳是最適宜中老年人做的養身運動,也是副作用較少,傷筋損骨機會最微的運動。不過,它的功效也是有限度的,學者不宜盲目崇拜。根據我的體會,太極對以下症狀確有明顯功效:

一、防治關節疼痛:都市人由於在冷氣間長期伏在書桌或電腦前工作,肩頸膊因受寒及緊張而致血管收縮,長年累積下,便引起疼痛。而繁華的物質享受,目迷五色的娛樂節目,亦令人懶於做運動。腰腿坐骨等便在不知不覺間有所磨損而無從修補。打太極便等如做物理治理,以楊家太極拳為例,85個招式,幾乎令全身的所有關節,做了不知多少次輕柔圓轉的活動,於是,氣血暢通,緊張紓緩,原有的關節疼痛便可因而減少了。

二、增強腿肌:中老年人的最大痛苦是膝蓋軟骨磨損,令行動極為不便。軟骨磨損後很難修復,以藥物及食物補充骨膠原並不一定有效,於是西醫便以外科手術換上金屬的膝關節,但時效不長,若干年後又要再做一次,十分麻煩。於是,中西醫都建議患者練太極拳。其實,太極也不算是對症藥,但它的運動特質卻可間接地減少痛楚。太極拳極重腰馬的訓練,一套約25分鐘的太極拳,幾乎全程都是「鬆胯坐馬,虛實交替」,大腿的肌肉便在一鬆弛,一收緊的狀態下重複練習,日久便變得強健結實,於是,膝關節的負荷便可由腿肌分擔,痛苦亦因而紓緩了。不過,話又得說回來,如果腰胯馬步不當、加上練習時態度馬虎,那麼,功效仍是等於零的。這點,或許讓我在下文以實例解釋。

、防治胃病:正如我們所知,都市人飲食過優,運動過少,大量食物塞滿胃部,根本上沒有機會運化,積勞之下,又焉能不產生胃病呢?我自少即縱情美食,未夠三十,即患了胃病(?)而不自知。其後,勤練太極,略減食量,胃病是否痊癒雖不可知,但已較少復發了。

談到防治胃病,有一點不可不強調,運動雖可運化食物,但飽食後,最少要四十五分鐘至一小時才可練拳,否則又會產生其他副作用。以我個人經驗,在飯後一小時練拳一套,練後即有「噯」氣吐出,胸腹間立感舒暢,此即中醫所謂的「通穀氣」,對胃部的消化功能有很大的好處。

、強壯心肺:一向以來,有些人以為太極拳運動量不高,對心肺的好處不如其他帶氧運動如游泳及跑步等。但2005年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及精神科學系做了一個「比較身心運動及心肺運動對長者益處」的研究,發覺「身心運動」(即太極拳等在軀榦活動和精神鍛鍊同時進行的運動)的益處不比「心肺運動」差,甚至更好。

太極拳對心肺有好處,一向早有定論,大規模的統計和研究只是賦與其權威性而已!據我個人理解,練習太極拳時由於強調呼吸深長,加上每一拳式都有一開一合以為配合,於是便能吸入較多氧氣,呼出較多廢氣,這樣自然對心肺有極大好處,從而減輕呼吸系統的毛病。道理其實是十分容易理解的。

、減少骨質疏鬆:大部分停經後的婦女,皆會面對骨質疏鬆的健康問題。這種由於更年期引發的骨質流失情況,令年長的婦女增加了骨折的機會,不幸者甚至會因而死亡。2005年,香港中文大學曾挑選了15640-60歲的婦女進行研究,發覺「定期練習太極拳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雖未能完全防治,卻可減慢停經後婦女的骨質流失速度」(香港中文大學-世界衛生組織運動醫學暨促進健康中心主任陳啟明教授語)

太極拳之所以具有這種功效,主要是因為練拳時要求全身放鬆,再加上鬆胯坐馬,於是,情況就等於把全身的重量由上肢轉向下肢,盤骨和腿骨便在負重的刺激下,骨質加強活動,迅速生長,抵消了流失的情況。但話分兩頭,如打拳時既不放鬆,又不坐馬,或坐馬時兩腿位置不當,則又會產生副作用,如加劇軟骨退化,扭偒脊骨等等。

總之,論太極拳的好處,其實亦即是論運動的好處。一個人如果能夠經常運動,自然身體健康,減少患病的機會。古語云:「戶樞不蠹,流水不腐」(門戶的樞鈕因經常活動,所以不會有蠹蟲,流動的水亦不會腐臭),實在是人生至理。如果脫離運動的立場而把太極拳的功效過度神化,是十分不智的。

二、練習太極拳的養心功效

       中國人的「心」,有雙重的意義。一指心臟,二指思維或精神狀態。

一、太極拳可暢通血脉、防治心血管病

心臟是肉身內的重要器官之心臟的功用是推動循環系統血管的血液,而血液則提供身體氧氣以及養分心臟停止運作,則去死亡不遠但現代人由於生活的重擔,飲食的不調,往往引至產生心血管疾病。2008年,全球最常見的死因,大約佔了死亡人數的30%

心臟病發作,醫學上稱為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可能是冠狀動脈疾病的結果。當動脈中形成脂肪或斑塊,會妨礙血流,甚至形成阻塞。如果心臟的血流嚴重不足甚至得不到血流,心臟得到的氧氣不敷所需,部份心臟肌肉就會缺氧甚或死亡。而太極拳運動可能是對防治心臟血管栓塞有一定的療效。

太極拳運動講求「以意行氣」,每一個動作都是以意念帶動,在長達25分鐘的練習期內,有意識地帶動血氣由心臟貫串流向四肢百骸,作用便形同水管壅塞,以水泵協助把雜物推走一樣。

如練習雙按掌時,練者由腰馬帶起,後腳借地力向前平撐而出,重心由後而前,而雙掌亦乘時按出。在按出時,以意念想象,兩掌前有空氣阻擋,練者便以意念把腰馬力帶向雙掌,緩緩把力量渡向前方以為抗衡,掌形亦由平伸改為坐腕,直至十指直豎,指肚微微麻脹為止。整個過程,由腳跟、腰脊、肩膊,兩肘,雙腕而至十指,都做了一次長距離的血脉暢通運動。如果練者能認真練習,自然可以把都市人常有的高血脂及高血壓減低了。不過,世事無絶對,如練習一套拳後,又縱情飲食,飽飫膏腴,那麼,即使借來西王母的靈藥,也於事無補的。

練習太極拳可減輕壓力,調節情緒

人生存在世上,總要生活和工作,而每當生活節奏緊張繁忙時,大腦皮層便急劇活動,日久便產生工作壓力,,進而引起高血壓。此外,若運氣不好,可能更要面對「事業的挫敗,家庭的不和,理想的幻滅」等等事情,從而產生精神上,心理上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若不能得到適當的疏解,便可能產生現代人常有的心理病----精神抑鬱症。

    化解這種負面情緒的方法,現代的心理學家有種種不同的方法,很多都和中國自古相傳的學說融通。中國人常用的方法有三個路向:

1. 以理念化解不良情緒。這是儒家學者所常用的。如大學中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其意即以追尋人生最高理想來取代或蓋過個人的一時得失。

2. 以守靜的方法,清空內心的塵思雜念。如莊子的「坐忘」理論和佛教的「禪定」工夫等。莊子的理論十分有趣,姑錄之以供細想。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回益矣。 」曰:「何謂也?」 曰:「回忘禮樂矣!」 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回益矣!」曰:「何謂也?」 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 顏回曰: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大宗師》這兩段話讀來玄虛,其實亦不過是指「忘懷俗務,摒除雜念,保持心境寧靜」而已﹗

3. 以移情的方法,忘記自己的煩憂。《素問·移情變氣論》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古代的祝由(據說有十三科)療法,實際上是心理療法。 其本質是轉移患者的精神以達到調整氣機精神內守的作用。 而這些轉移方法可包括聽音樂,學繪畫,從事運動等。

 

而練習太極拳卻幾乎籠括了以上三個路向。

1. 近代練太極拳的人,或為個人健康而努力,或為保家衛國而苦練 (指作為武術練習)。同儒家的「止於至善」一樣,有明確的理念。

2. 太極拳一開始便要求心境寧靜,更要求全身鬆柔來清空雜念。所以很重視起式。請看以下四圖。

 

兩足並立,寬與肩平﹔

自然呼吸,摒除雜念﹔

‧靜立約一分鐘﹔

‧以上是「放空」過程。

‧兩手慢慢上抬至與肩平﹔

‧抬臂時慢慢吸氣﹔

‧抬臂時想像空氣中有微力下壓﹔

‧當臂上抬至肩時,要感受肩膊有微微收緊的現象。

‧跟著鬆肩、墜肘, 鬆胯,曲膝、下按﹔

‧下按時想像有微力自下向上阻擋我的動作﹔

‧這是「放鬆」過程﹔

‧當下按時保持虛腋狀態﹔

‧掌下按至胯旁止,手指尖指向前﹔指肚微發脹。

‧領會全身已放鬆的狀態。並保持此狀態以貫串整套拳式。

以上步驟可重覆做幾次,到確認已到寧靜鬆柔的狀態時才開始練拳。但切記不可強迫自己站桩靜守太長的時間,否則又會誤墮一般靜氣功處理不當的「走火」現像。 

3. 到認為已達一定的「寧靜鬆柔」現象後便要開始打拳,楊家太極拳的第二式是「攬雀尾」,第三式是「單鞭」。這兩式的動作作十分繁複,初學時,我往往說古代拳家不通教學理論,不懂循序漸進的道理,現在才知道,原來錯有錯著,因為一開始便十分複雜,所以更需要我們集中精力去記緊各項細節,記緊動作時手腳腰胯的各種變化。到了這地步,我們的心理狀態已由「守靜」而過渡至「移情」了。現在請小徒打拳套第一段作參考。

於是,在寧靜鬆柔之中,打完了八十五式複雜非常的拳套,也即是在二十五至三十分鐘內,進行了「清空雜念」和「移轉感情」的「養心」功法。收式後,體發微汗,心情舒暢無比!

 

三、怎樣才能獲得練太極的好處?

有些人學了太極後,發覺身體情況並無明顯改善,於是便埋怨學習太極費時失事。但細查原因,才發覺主要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偏差所致。如果要在練習時獲得好處,我認為要注意以下事項:
 

一、能長期堅持:

正如我在上文所言,太極拳其實也是一種運動,要運動產生效果,必須要長期鍛鍊,絕不能「一曝十寒」。以我個人經驗而言,每天如能認真練拳一至兩遍,那麼半年後便會發覺體質改善,最明顯的表現是:肩膊僵硬的情況好轉、腰胯轉動較靈活、兩腿肌肉變結實,膝蓋痠痛微減,上下梯級沒有以前那麼吃力。如果每星期只能練三四遍,那麼仍會發現身體較前康健。等而下之,每星期只練一兩日(如星期六、日),便只能說「好過沒有」,功效較難看出了。

每一個太極拳老師最怕的是:學生上課時斷斷續續,上一課,缺一課﹔上了課後,回家又不抽時間練習,到下一課時,完全忘記了上一課的教材。勉勉強強學完整個課程,隨後又不肯跟進、鑽研,甚至只在偶然記起下才練一次拳,試問又怎能奢言效果呢?

這種學習態度回報的不單是「零」效果,甚至有濳在的反效果。這些人在過了幾年後,身體情況可能日差,於是又再拜師學藝。到上課時,聽到的東西好像聽過,於是又心思旁騖,不肯留心聽老師的教導,結果,半途而廢者比比皆是。

所以,我的勸告是,一旦你下定決心學太極,就請你「專心的學,堅持的練」吧!千萬不要想著「今次不成,還有下次」。

二、有足夠運動量:

要運動有效果,必須有足夠的運動量。

運動時,心臟的跳動,血氣的流轉都較正常略快,身體總要15分鐘左右才能適應,才能進入運動的狀態,才能出現良好的效應。所以,太極前輩教人練拳總要打3遍,即共1小時左右。不過,前輩風範很難學習,我通常打了套半拳便開始心神不屬,畢竟,要我們這些普通人重複做一套運動而不生怠意是較為困難的。於是,我調整後的練習時間表是:

  • 練拳30分鐘﹔(慢拳或加快拳)

  • 散步10分鐘﹔

  • 練刀劍或扇約20分鐘﹔

  • 練具有針對性的散式約10分鐘。

合共便超過一小時。至於所謂練散式,並不是練武術上的散打,而是針對自己的身體情況,多做一些增強的活動,如:

  • 如腰骨痛及肘腕痛者可練左右捋各50次,吞吐按20次或雲手30次﹔

  • 增強腿肌、防止骨質疏鬆或控制重心移轉則練左右摟膝拗步或倒攆猴各15

  • 如肩膊痛或呼吸不暢者則練起式30次等

次數多寡,須視乎自己體力,千萬不要勉強。但太極拳是鬆柔的運動,中間又夾有散步作調節,中年人應該可以應付裕如,至於老年人則單打拳套及散步可也。

三、不畏繁雜

      傳統的太極拳有楊、吳、陳、武、孫五家。招式己多,如楊有85式,吳有108式,且每一式下又再分若干勢,不能不說是繁雜。如楊家的一式攬雀尾,含掤、捋、擠、按四勢,白鶴亮翅則有採、靠、 挒三勢,雲手及玉女穿梭的手法步法則更為複雜,學時的確要費一番心思。所以在1955年,國家體委會便據楊家拳式編成簡化太極24式,以為推廣,但他們也明白到,只打24式,慢者10分鐘,快者3分鐘,運動量絕不足夠,如要連打五、六次,又未免緣木求魚,強人所難。所以他們後來又編了88式,希望學者能循序漸進。可惜世人不察,往往只練了24式一次便算,於是,養生的效果就不明顯了。

       其實,五家傳統套路和國家套路88式雖然招式繁多,每套拳都要練20-30分鐘,入門時看來很難,但招數全面,每一關節都能按序活動﹔運動量足夠,血氣能走遍全身經脈﹔套路繁雜,精神因而要更集中專注,這一切一切,都會為練者帶來較大好處。所以,我認為,除非年過65,或身體極度衰弱,否則仍以學傳統套路或88式為佳。只要學者下定決心,老師細心指導,一年半載總能打好一套太極拳的。努力吧!

四、精神專注

太極拳除了是一種形體上的運動外,也是一種鍛鍊意志上的運動。故練習太極拳時,須求精神專注,每一招式,都全力去做足每一細節,千萬不要如一些公公婆婆那樣,一面打拳,一面語言酬應,一面計劃晚上的娛樂節目。

五、姿勢要正確

       太極拳是肢體運動,方寸間的差異,效果便完全不同,今試以拳式基本功的弓步為例。楊家太極拳以弓步貫串整個運動,勤練這個步法,可強化腿肌,紓緩膝關節疼痛,但尺寸掌握不當,卻可能招來反效果。試以攬雀尾雙按掌來看這個步法:

例一:

007

這個步法粗看十分容易,每一個太極老師都會為學員仔細分析,但一到了學員練習時,又往往犯了以下毛病:

008

  009

010

  011

012

步幅太細,弓前坐後都不能令四頭肌收緊,故全無運動作用。又步幅太細,則容易在弓前時膝蓋過腳尖。

 

如前弓後坐時幅度太小,兩腳重心長期成五五分,沒有虛實的交替,便不能產生一腳用力,一腳休息的鍛鍊過程。以太極術語說就是雙重。

步幅過大,雙膝及四頭肌同時受到重壓。年青的習武者或可以之練功。但中老年人畢竟筋骨退化,可能會因而引至膝關節疼痛。已有膝蓋軟骨退化的更可能令病情加劇。

人的盤骨有一定的闊度,當面向前方時,兩腳的中間,必須有一定的距離,那麼盤骨才能安放穩妥,如果兩腳都踏在同一直線上,便會扭曲膝關節,引至病變。

又膝蓋如果過腳尖,則重心傾前,容易跌倒,練推手時則為敵所乘﹔即使以健身而言,把全身重量壓在膝蓋上,亦易令軟骨勞損。

 

 

又,在馬步移轉時,很多人未能掌握到膝關節與腳掌間的對應關係,往往隨意亂踏,隨意弓前,於是成了扭膝的現象,這對膝部產生極大的損害。請看以下四圖:

 

010

010  010

010

當向四正方位踏出弓步時,腳尖徧側。到後腳發力弓前時,腰胯卻向正西推前,於是形成膝蓋與腳尖並非同一方,形成扭膝現象。

如攬雀尾之向西掤出﹔單鞭之向東按出,摟膝拗步之向東開步等。

腳尖雖已指向正西,但當後腳發力移前時,膝蓋與腳尖未能保持同一方向。或是膝蓋徧向內,或是膝蓋徧向外,同樣出現扭膝的情況。

正確的姿勢,腳尖與膝蓋同一方向。

弓步的參考圖

015A

015B

   015C

有關招式練習不當的弊病,或許讓我多舉一兩個例子說明:

例二:婦女中年以後骨質疏鬆,老年人容易傾跌,都可以透過練摟膝拗步及倒攆猴步來改善。因為練習這些招式時,要求以弓步前進和後退,每一邁步,既要輕緩沉穩,又要保持身體重心。加上進退過程中,曲膝坐馬,便好像以身體的重量壓在兩腿上,形成一種負重的狀態,達到活化骨質的功效。

但如果練習時有畏難念頭,兩腳直向和橫向的步輻太小,換步時膝蓋不肯提起,落步時又下得太快,於是便毫無負重感,難以尋求功效了﹔至於做倒攆猴後退步時,若於落腳處位置不當,便令兩腿成交叉形,使關節受壓,引至勞損。

013

倒攆猴後退步落位不當會傷膝

例三:都市人的通病:肩膊痛、手腕痛及腰骨痛,可練雲手來改善。雲手一式,以並步(兩腳平行開合)練向橫邁步,繼而以鬆胯轉腰的動作,練兩手之採勢(臂骨外旋向下拉)及捋勢(臂骨內旋向側轉),對那些長期用電腦按鍵盤工作的人來說,功效特大。但同樣,姿勢不當,亦有弊病,如做採勢時上手舉高過額,會令肩膊緊張﹔轉腰做採勢時過度後扭,亦會弄傷腰骨。

 

014

雲手採勢不當會扭傷腰骨

看過上文的說明後,如果有人問:「能否看光碟學太極呢?」相信你也會說「最好不要」了!畢竟,影碟上的影像是平面化的,且是連續不斷播放的,圖像也遠較真人為細小,所以,我們很難在熒幕上完全掌握到軀體的正確姿勢、察覺到動作間的尺寸分別,即使是「依樣畫葫蘆」,恐怕葫蘆也會走樣。

此外,在練習時,每一個人都未必能審察到自己的姿勢是否合於標準,總不能動一下,便停下來校對一下吧!這也是必須有明師在旁指導的原因。 試以老年人常有的傴僂(寒背)為例,便需要老師刻意協助其進行「頂頭懸」的練習來改善了。至於弓腰凸臀,步履不穩,容易跌倒者,亦須時刻令其嚴守「尾閭中正」 的原則。

最後要指出的是:每一個人的體能,狀況都各有不同,身體的毛病也各有差異,往往需要老師因材施教,細加斟酌,再調整運動量的大小。

練習太極拳的其他問題

何時練太極最佳?

練太極的時間,當然以清晨最好,那時空氣清新,人也的體力也充沛。如果能選一所清幽的公園,不管是落葉飄蕭,還是繁花吐豔,在草地上凝神練拳,實在是人生樂事。

然而,這對上班族來說,似是遙不可及。那麼,不要緊,下班後如果我們能抽到45分鐘,就找一處小小的平地,放下案牘的煩憂,輕鬆地練拳一遍吧!事後微汗滲衣,整天的辛勞可立時驅走。

如果仍不能做到,只有退而求其「三」---也是我退休前的練拳時間:每天晚飯後45分鐘,忍痛不看吸引人的劇集,走往後園或平台練習,效果似乎也不差。

以上三個時間都適宜,那麼,有那些時刻是不宜打拳的呢?兩點:

1. 睡前兩小時內不宜練,否則精神亢奮,難以入睡。

2. 飽食後、患病中、挫傷後、發炎時,服藥中皆不宜練拳。現時有個錯誤觀念:「練太極越痛越好。」其實,這要視乎情況,如果所謂「痛」,只是運動後的肌肉痠痛,痛只是代表你努力練功,休息一會便沒有問題。如果「痛」是骨骼挫傷,筋骨發炎,再練便會病情加重了。同樣一個錯誤觀念:「小病時打一套拳、出一身汗便好了!」但有的小病是細菌或病毒入侵,如感冒,再做有強度的運動,反而令細菌及病毒乘著血氣走遍全身,也是不足取的。

練拳時是否一定要配合呼吸?

很多人受了武俠小說的影響,以為打拳時一定要配合呼吸,這樣才能收最大實效。我認為並「不一定」。

人的呼吸,如能「深長」而又「均勻」,當然對身體有很大好處。但我們要留意以下各點:

1.  太極拳套原是武術套路,不是為了練習呼吸而設計的,所以,有些拳招可配合呼吸,現舉幾個為例,如:

l            「起式」提起雙手時是吸,雙手下按時是呼﹔

l            「掤式」左手畫圓是吸,左手掤出是呼﹔右手畫圓是吸,右手掤出是呼。

l            「按式」雙掌拉回來時是吸,推出去是呼﹔

l            「提手上勢」則由「單鞭」轉身向南時是吸,兩掌相合作挒勢時呼。

這些招式的一開一合,一攻一守(或化),動作的運動線和時間都相距不遠,故呼吸可算均勻。但有些招式如撇身捶,由扇通背轉身時是吸,右拳撇出是呼,時間較長而均等﹔但接著的收拳是吸,再沖拳是呼,時間便較前一勢短得多了。前後對比,會產生長短不均的現象。這對呼吸系統並無好處。

2.   人的呼吸速度,其實各有不同,很難一體看待,勉強要配合呼吸,反而容易產生「憋胸」(即呼吸不暢,胸口翳悶)的情況。所以近代的太極拳老師都要求學員用「自然呼吸法」,即「要呼則呼,要吸則吸」,不必受規律影響。

然則,可不可以用太極拳來練呼吸法呢?請先衡量以下情況:

1.  練拳兩三年後,如果已經練到「快慢隨心」,即拳經中所謂的「由著熟而階及神明」時,則不妨嘗試一下,但一有不暢,仍不要勉強。

2.   可選「開合」、「攻守」時間皆均勻的單式來練(如上文所言)。練習時亦請緊記用「以鼻吸,以口呼」的衛生習慣。

3.  練推手時,可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化式吸,攻式呼」的技巧,再配以逆式(腹式)呼吸法,便可有助「化解敵勢,發勁攻敵」,前輩楊公澄甫,更在推手發勁時配以「哼」、「哈」二聲助勢。但這已是武術上的問題,不贅了!

太極拳有那些家派?如何選習?

傳統太極拳有楊、吳、陳、武、孫五家,國家套路則有簡化24式及88式,都具有養生健身的功效,請在就近的社區訪尋名師可也。不過,陳家難度較高,體力消耗亦大,適合青年人學習。楊(包括國家套路)、吳二家,一者重中正安舒,一者重緊湊柔化,都可供中年或老年人學習。至於武孫兩家我認識較少,但既能名在五家之列,相信一定也有其健身效果的。

至於現時坊間流行的「太極18式」或所謂「太極棒」,在我開始學太極拳時還沒有聽過,是否合於太極的原則,歸入太極運動系列,則恕我孤陋寡聞,難下斷語,不過,可能也有一定的功效吧!。可以奉告諸君者,是近年國內及海外大學所做的養生研究‚,大多以楊、吳二家為基準。

結語:

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也沒有不流汗、不下苦功而又具有健身作用的運動。 

太極拳須以太極十三勢: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等動作組成、這是前輩吳圖南先生在《太極拳研究》一書中所下的定義。

‚我親自讀過的是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的研究報告。

 

            2019年0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