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與定向

 

退休移民在雪梨市傳揚中華文化的心路

張繼沛

一、移根雪市意躊躇 (1)

         生命總有許多難以預測的轉捩,定居雪梨市必屬其一!

         1993年,我懷著不安與無奈的心情,放棄了安穩的公務員職位,南飛到這個既無親人,更乏友好的陌生城市。但我的心中,卻從不以為這是我的永久居留地。果然,入籍後,我很快便應聘回香港理工大學繼續我的教學生涯。在回港的航班上,我回望那漸行漸遠的大橋和歌劇院,心想,別了,雪梨,我萍踪偶聚之處!

         2000年某日,我一個人在沙田的茶餐廳吃了一個一飯一菜一湯的中式餐,一個人在屋苑會所的泳池內泅泳了一小時,然後一個人坐在面積一千多尺但只有一個人居住的家中,望著光潔的四壁,看著陳錦鴻和古天樂在劇集內扮演脫離現實的警探,剛想開口大罵,但又廢然住口。畢竟,眼底的一「梳化」、一電視、一餐桌、四餐椅又怎能回應呢?我躺在長梳化上,又想:還是面對現實吧!雪梨,讓我回來吧!

二、域外晚晴容細賞

         回到雪梨後,我的「太座」說:「不到半年,肯定你又要嚷著回香港工作的了!」是的,以我那猴子般縛不住的性格﹔加上既能稍窺古籍,又略通尖端科技的工作經驗,再找一份工作看來並不太難,又怎麼能耐得住那歲歲年年,日日如是的雪梨悠閒生活呢?但我天性執拗,雖不敢反唇相稽,暗地裡仍是嘀咕著:「徧不給你看小!」

         於是,我試著投入社區活動中。

         熱心的徐澤華校友,知道我決定提早退休,立時介紹我到當時已略具規模的櫻桃小溪華人協會當義工。該會的副會長羅志堅先生是香港前社會福利署副署長,一談之下,即時邀請我擔任幹事職務,兼負責中文學校的校務委員會工作。羅先生是一個資深的社會工作者,處事圓順、思慮周密、工作熱誠、人脈廣闊,在以後的一年裡,我從他的身上學到了不少社區活動的組織技巧,更重要的,是令我領悟到人原來在退休以後,仍能為社會發光發熱的真諦。羅先生可算是我退休路上的良師了!

        在社區中當了不足一年的義務工作,剛摸清了以聯誼為主的活動方針,生命又有了另一層轉折。

         2001年的二月,我忽然接到一通電話, 來人說他是香港中文大學澳洲校友會的副會長蔡澍南,他知道我剛退休回澳,希望我加入《中國文化週》的籌委會,協助校友會工作。我心想:作為新亞書院的畢業生,前半生都以傳揚中國語文和藝術作為職志,當然義不容辭,於是一口答允。自此,連同另一位校友張志力,就成為弘揚中華文化的「新亞三子」了,而我的退休路上,又多了的兩位益友。

         事後才知道,中大校友會的這個活動,原來竟是當時雪梨市的創舉。創舉是:它打破了校友會只是「吃喝玩樂、旅行搓牌」的模式﹔創舉是:它是純學術性而不涉及任何商業氣味的活動﹔創舉是:它的主辦機構只有百多名會員,但所舉辦的活動卻遍及書法、繪畫、戲曲、茶藝、音樂及哲學等各個文化範疇。

         以一 個小小的校友會來辦這一項繁雜的活動,必然是非要忙得人仰馬翻不可。但蔡澍南兄的堅持,張志力兄的熱心, 終令第一屆《中國文化週》圓滿結束。而這個結束,也是我自己未來生活的開始。這個活動令我了解到,原來在海外也可以為承傳中華文化而努力的, 於是,我加入中大校友會幹事會,從幹事、副會長而至會長,開展我退休路上的第二階段!

三、傳承文化費思量

         在以後五年的校友會活動中,我們繼續辦了兩屆中國文化週,更舉辦了眾多的藝文活動,我們雖然筋疲力竭,但我們的心卻是充滿喜樂的。我改換了兩句新亞書院校歌來說明:

  1. 「心猶壯,結隊向前行」:由於當時的中大校友會,既有聯誼康樂活動,復有文化藝術理想,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繳費會員人數即有明顯的增長,增幅幾達百分之一百(0106會籍)。在大型活動如文化週中,會員皆能空群而出,各盡職守。如05年的文化週,開幕儀式是融幾種優秀中華文化於一爐的「茶香樂韻詩書畫」雅集,是日參觀人數達二百多人,擠得整個檳楖山社區會堂Pennant Hills Community Hall水洩不通,連較少出席社區文化活動的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亦看得覃覃有味。不過,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以下的小故事:

         ….當匯演結束後,一位來賓走來和我寒喧幾句,並且拍了一兩幀相片留念,為時不超過十分鐘。但到他回身一看時,不禁瞠目結舌地說:「咦!這麼大的場地為何竟已清理妥當?」我若無其事地說:「是!我們中大人一向都是全民皆兵的!」(事後的會長報告)

全民皆兵,既代表了會員的團結,更表現了我們中大人對弘揚文化的決心。

  1. 「廣大出胸襟、悠久見生成」:一個團體的精神,不能單靠每兩三年辦一次的大型活動「文化週」來體現。只有細水長流,方見其源源不息。試舉例來說,在04-06這三年,我負責了幾個講座,如《簡體字概論》、《中國對聯簡介》、《道家思想與太極》、《中國神話與社會》等,志力兄亦推動了多個藝術活動如《宦海墨韻導賞》、《中韓茶藝對話》及兒童美術工作坊等。這些靜態的活動,打破了學術活動必然反應冷淡的常規,一早便告滿座。這種精神上的支持,更堅定了我們的信念:深信人文精神是中大人獨有的氣質。於是,我們的其他活動都有文化成份了:在「雪梨夜宴話紅樓」中,我們談小說、論詩詞、繪金釵,書對聯﹔在「南部高原一日遊」中,我們翫牡丹,觀寫生、研盆景,聆古樂。於是: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說,中大校友會不單是一個聯誼團體,中大校友會更是一個文化教育組織。

                                        第三屆中國文化週開幕儀式

        第三屆文化週結束後,鄭耀成兄因雅集是以《梅》為總題,便寫了一首《詠梅》詩寄給我,詩云:

「戈戟撐空亂綴纓,粉香微漾蠟光瑩。

嚴寒更見風神抖,傲雪凌霜抱月明。」

我一時感興,亦填了一闋小詞回贈:

「嶺礡川盤紅萬片,真骨凌霜,未肯隨風轉。

冷月欲移雲漸散,暗香吹處情無限。

微醉江妃暈素面,疏影斜橫,河漢清而淺。

春訊卻回人不見,風前獨自思量遍。」(鵲踏枝‧詠梅)

一場繁華過後,不知當時何以寫下此詞。近日重讀,竟覺另有體會。豈詩心亦有預見耶!

 

四、世事茫茫難自料

         200112月,發生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那夜,在嘉寧福市的榮熙堂文化中心內,中大文化週的幾個籌委正閒聊著如何能深化校友們的文化意識。突然,有一位校友提出,中國文化的範疇極多,固不限於文學、藝術、歷史數者,融「道家思想」、「陰陽學說」、「中醫理論」及「武術修為」於一爐的太極拳,其實也是一個很值得提倡的項目。我說:「真巧,我從三十歲起,便開始練習太極拳了。」於是:眾友起哄,立即報名,我一時心熱,亦隨口答允。竟忘記了「失去四個月家庭日」而需向太座申請的顧慮。

        場地?容易!我每早練拳的「保康寧公園」(Boronia Park) 環境清幽,正好合用呢!講義?不難,做了十多年課程設計,咄嗟立辦吧!學費,更好,全捐給校友會作文化基金可也!

          2002126(星期六),我主持的第一期《太極拳初階》開課了。課程推出後,頗受歡迎,要求加入者不絶如縷。到第二期課程結束時,我翻檢報名人數,發覺可能尚要多開幾班才能應付,於是便提請校友會考慮把太極班作為會內常設的興趣小組。但可能是要顧慮保險費增加的問題吧,有一二幹事顯得有點遲疑。跟著,不知如何,連校友的親戚和朋友們亦開始要求加入,這表示了學員的成份已有所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徒眾們都認為有成立另一組織的必要了。於是…...

         20035月,澳洲太極藝文協會在眾人推動下,註冊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團。

         20067月,當我按章卸任中大校友會會長後,便全力投入太極會工作,開始我退休路上的第三階段。

 

五、文武同途初結社

         在雪梨市成立一個協會(Association)不是難事。只要組織一個籌委會,寫一份會章,加上一筆註冊費即可成事。有人以為籌組時最難的是寫會章,因為這畢竟是法律文件,其實並不如是,因為澳洲政府鼓勵人民結社,所以公平貿易事務署(Depart ment of Fair Trading)早寫備詳盡的範本,只需按個別團體特性填上有關資料即可。故有某個時期,雪梨市的協會蠭起,有人形容為「三日一小會,五日一大會」。 十來個會員各分一個會長、主席、幹事等頭銜,找一兩個洋人區議員拍張合照後,便各奔前程,回國內覓取商機去了。但,這可不是我的意願。

        我的意願是什麼呢?

        協會既從練太極起,那應該是要辦一個武術團體吧?那可不敢當,雖然我所學的楊家太極拳也算學有所源,青年時拳刀劍槍推手散打皆略有涉獵,老師們甚至鼓勵我參加武術比賽,但歲月催人,今既垂垂老去,又焉敢再言「武」事呢?故此,我之教太極,以養生健體為手段,以傳揚文化為目的。

       我自少熱愛中國文化。我認為優美的古典詩詞,深邃的先秦哲學,清雅的宋元書畫,以至茶道、棋藝、剪紙,武術等,都是古人留給後世子孫的優秀遺產。足以傳諸千秋萬世,而且,傳承的途徑,亦不應限於中國本土,更應遍及五湖四海。我既僥倖有緣淺嚐過這些學問,領略過其中的滋味,所以,也不辭野人獻曝之譏,希望在南洲一隅,能為傳承這些學問略盡微力,故創會之初,即同時冠以「藝文」之名,並以「太極養生、藝文養志」作為太極會的會訓。

六、成如容易卻艱難

         成立一個會社容易,維繫一個會社則十分困難,尤其我們這類小組織。

        雪梨市有很多華人社團,有些己成立了二、三十年仍能歷久不衰。這些會社大多具有社會服務功能,如辦中文學校、老人服務、幼兒護理、新移民指導等等。目標明確,理想遠大,更獲得政府財政支持,主持人亦可獲較高的社會地位,不存在接班問題。至於一些小團體,則往往因創會人離去後即無人願意接手,陷於半死不活的狀態。所以,我一開始創立「澳洲太極藝文協會」這個以「小眾興趣」為宗旨的組織時,即已明白「盛衰有時,死生有數」的現實,不敢希冀太極會能傳之久遠,只求晚年以此自娛,做得熱熱鬧鬧,開開心心。

        於是,緊握宗旨,不以會員人數眾多為榮,只以向心力集中為喜。既以「太極、藝術、文學」這三個元素組會,那麼,認同的,歡迎加入﹔沒有興趣的,或興趣已轉移的,亦不敢強留。一切如釋氏所言:「隨緣」而已!

        雖曰「隨緣」,但身為「新亞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總要「盡其在我」。盡我的方法在:

  1. 不在牟利、只在興趣:現時一些會社開太極拳班,開始幾節多免費或低收費,待學員要真正學習時,便按私人教授方式收取較昂貴的費用。我則反其道而行,只在基礎課程時收取小量費用,以彌補場租、交通、雜用、及向主辦機構作出的奉獻。課程完結後,如果學員有興趣,願意學習,大可留在太極會裡,我便再用約兩年時間為他們免費校正拳式。

太極拳是一種很複雜的拳術,上十來節課只能算是學懂一些體操形式,真正入門尚需深造兩三年。有云:「教拳容易執拳難」,原來,人在意識上的認知能力,與運動時的肢體實踐能力有很大的落差,執拳過程其實才是對教者和學者的考驗。不過,我既願意接受這種考驗,真正的太極發燒友自然亦無異議!所以曾有學員戲言,跟我學太極,只交一次學費,便終身保用,雖稍嫌誇張,但亦勉強合乎現實。

  1. 每週練習、終年無休:運動必須持之以恒方見成效,古人說:「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實屬至理。此外,運動如能有伴,可增強挑戰,令自己不敢鬆懈﹔練拳後「吹水」調笑,更屬生活上的減壓良方。太極會在社區學校裡租了一塊場地,希望所有學員每星期六上午都來作例行練習。活動終年無休。即使遇上「大時大節」,大風大雨,只要你願意來,我亦願意教。

  2. 設定目標、共同努力:人總要有一個良好的動機,才能深入學習,堅持不懈。我們每年都會舉辦一個公開的「太極演練會」,歡迎雪梨市居民參觀。名之曰「演練會」者,蓋指「寓練習於表演」之意。在各方友好、親屬的監督下,我既要教得認真,學員更要學得努力。而根據過往經驗,凡逃避演練活動的人,沒有幾個能真正踏入拳藝之門的。

                                                                   每年舉辦的《演練會》,學員都積極參與

        然而,這只是內部的安排,如要「推廣」太極,仍需要做一些對外的公關工作。本會在過去,曾舉辦過《道家思想與太極拳》、《太極健康解》、《楊家太極名師影片欣賞》,《太極講論會》等公開活動,歡迎雪市同道出席,互相參酌補益。至於事後的講稿,更蒙黃繼昌先生協助,在星島日報分期轉載(2)。慢慢地,聲名在外,澳洲的SBS 2AC電台等亦多次請我們在節目中介紹太極了。有時,我們也參加地區性的活動,如學校及社團的嘉年華會等,只要不涉及商業運作的,我們都樂意派出隊伍作表演或推介。

             《道家思想與太極拳論》講座

               《為更生會開設簡化太極拳班》

       事實上,除了太極活動外,我們亦願意融入主流社會的一些服務中。近數年來,我們響應防癌協會的籌款活動,舉辦《大早餐會》,出席人數和所籌款數目都相當可觀。至於一些護老中心,如需人指導做太極運動的,我們更義不容辭。今年7月,我們答允了雪梨市的癌症病人支援組織「更生會」的邀請,向康復中的病人提供義務訓練。看來,會方的健康形象已逐步確立起來了!

                                 響應防癌協會籌款活動的《大早餐會》

 

七、十年辛苦不尋常

        至於推展藝文活動,則分三方面進行。第一種是由「康樂活動」帶起,以「藝文活動」滲入。試舉例說明之:

  1. 旅行活動和攝影比賽:本會很多會員都喜歡從事攝影藝術,好!我們便每年都在「春和景明」之日,到有「百草千花、明山秀水」的地方旅行,同時,亦進行各種類型的攝影比賽。比賽除邀請攝影名家擔任評審外,更誠邀他們為會員進行評講及指導。於是,幾年下來,竟意外地為攝影器材公司拉得大量生意-------會員們都紛紛加購更專業的攝影器材。

  2. 飲食活動和文化項目:每年我們都會舉辦一些飲宴活動。「飲且食兮壽而康」,這是人生 最具吸引力者。但同時,我們也規定,這些飲食節目需同時具有一定的學術性。所以,辦「飄香茶饌」的同時,我們會舉行茶藝講座,紫砂壺展覽﹔要吃一頓特定的晚餐嗎?那便聽聽專家講述「圍棋入門」,甚至手拈黑子白子來交鋒對奕。要品嚐美酒嗎?先聽專家談談澳洲紅酒的品種和特性,瞭解何謂適量而飲吧!

  3. 康樂活動和文藝習作:在每一項康樂活動之後,我們的會員都能自發地以詩、文、書、畫來紀錄活動的盛況。藍山宿營後,我這個主持人寫了《藍山春遊紀事七律三首》,固是責之所在,但因工作關係不能參加的鄭君耀成,竟亦寫了《春遊半幻記》五古長篇,以半真半幻的手法抒發了他的神馳聯想 (3)。「飄香茶饌」後,耀成有《茶饌行》,我有《茶饌七絕三首》和《七碗茶畫》、內子許佩芬有小詞《點絳唇》,麥子權兄更連書對聯條幅多款。這在在表現了我們雖身處異域,仍對中國文化有無限追思。(4)

《清明上河圖導賞》講座

《紫砂壺展覽及講座》

          

到了近年,由於會員已習慣了本會的藝文氛圍,所以我們也可以辦一些正規點的藝文活動了。如本會五週年紀念時,我們接連舉行了三個大型講座:本人主持的《清明上河圖導賞》、麥子權兄的《蘭亭序書法介紹》、袁麗娟女士的《數碼攝影入門》,都招來大量會員及市民參加。八週年和十週年,我們在雪梨市的中華文化中心先後舉行了兩個正規的畫展-------《丁衍庸教授教學遺作展》及《萬一鵬教授山水畫展》,事前都由我負責主持展品的導賞講座。這兩個活動吸引了雪梨市大部份藝文界人士參加,報章稱「觀者如雲」,堪稱紀實(5)去年為「辛亥革命百週年紀念」,我們亦本著「位卑未敢忘憂國」之意,舉辦了一個專題講座,略表海外華僑關注祖國之心。

 

  《丁衍庸教授教學遺作展》

《萬一鵬教授山水畫展》

        不過,最直接的文化承傳工作,還是開班授課了。2007年,由於敦聘得麥子權先生出任書法班導師,我也有感於昔年受丁師衍庸和萬師一鵬培育之恩,有責任把他們的畫技傳揚,於是便火速成立藝文部,由我和麥兄分教國畫及書法,轉瞬四年,運作良好。在今年初,梁建存博士參加過圍棋晚宴後,更願意義務為我們開講這門中國國技,似乎,藝文部的工作正逐步開展了!

        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獨缺者唯古琴一項而已!唐代劉長卿言:「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豈非古今同憾嗎?但回心一想,我們中大也有「求缺園」之設,就讓這「缺」也成為「美」吧!

八、結語

        感謝上天的眷顧,讓我在事業告終之時,不用患上常見的退休鬱躁症!

        感謝上天的眷顧,讓我在隱遯南洲之後,仍能為弘揚中華文化盡一分氣力!

        感謝上天的眷顧,讓我在垂暮之年,仍能獲得良師、益友、佳徒的提點和扶持。每日在歡愉中渡過。

        昔日蘇師文擢常以「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訓勉,謹於本文結束時三復斯言!

定稿於2012126日澳洲太極藝文協會成立十週年之日, 20128月修訂

註文                                                                                                                              

1.  Sydney,國內譯作「悉尼」市,香港、台灣多譯為「雪梨」市。氣候溫和宜人,我初臨此地,感覺如雪梨之清潤,故酷愛其名。簡稱為雪市,亦饒詩意。

2. 《道家思想與太極拳論》見:http://members.optusnet.com.au/ckp1000/05 Tao Phil/Tao Doc.htm 

   《太極健康解》全文見:http://www.atcca.org.au/tai chi articles/Tai Chi and Health.pdf

3. 《藍山春遊紀事三律》等詩文見:http://www.atcca.org.au/album/2009/Poems of spring excursion/Poems of spring excursion.htm

4. 《飄香茶饌藝文作品》見:http://www.atcca.org.au/news/2008/Tea Dinner Art/index.htm

5. 《清明上河圖導賞》全文見:http://members.optusnet.com.au/viviancheung/  《丁衍庸教授國畫賞析及讀畫九絕句》見:http://www.atcca.org.au/album/2009/Poems about Ding's Painting/index.htm  ﹔《從中國的文人畫論萬一鵬教授的山水畫》見http://www.atcca.org.au/album/2012/Art%20Talk%201%20in%20Van%27s%20Exhibition/index.htm

 

作者簡介:張繼沛,曾任香港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中文科主任﹔香港政府公務員訓練處中文寫作組主管﹔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系講師,中文必修課程部副主管。退休來澳後,於澳洲中大校友會任義務工作,0306年間,先後任副會長及會長。及後,創立澳洲太極藝文協會,以弘揚中華文化為職志。該會現為雪梨市之活躍文化團體,每年舉辦多項大型活動。

 

返回「關於我們」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