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的國寶——《清明上河圖》裡的民俗風調

 

If you can't view this page, please try to switch the "encoding" to "Unicode UTF 8" or "Classical Chinese Big 5"

 

        在現存的國畫中,能如實地描繪社會民俗的作品並不太多。主要是因為唐代以後,文人畫極度發展,畫作偏重知識分子的高情逸趣。繪畫市民生活或社會實況,只是民間畫家的專利。他們的作品即使流傳一時,但為人珍藏者卻甚少,傳世亦不多。而且,民間畫家一旦成名,進入宮廷畫苑後,又難免逢迎上意,作品題材便偏離原來的風調。所以,繪畫藝術盛極一時的宋代,出現了不知多少優秀的山水畫、花鳥畫,但出色的民俗畫卻只有寥寥數幅,如蘇漢臣的《秋庭嬰戲圖》、李嵩的《市擔嬰戲圖》和《貨郎圖》等。但這些都只屬小品形式,不能表現整體的社會風貌。能看出一時風習的,似乎便只有《清明上河圖》了。

宋 李嵩 市擔嬰戲圖 

李嵩的《貨郎圖》、蘇漢臣的《秋庭嬰戲圖》

作為一個偉大的民俗畫家,張擇端的上河圖的確全面地表現了汴京的社會風貌和人物情態。先就器用而言,畫中最重要的是汴河兩岸的船隻。請先看下圖的貨船集散地:

        宋代漕運極為發達,汴河兩岸貨運不息,《上河圖》對此有極深刻的描寫,如圖中所見的一艘正準備起航的貨輪:縴夫正從遠處拉著船桅進入航道,而船上的工作人員則正繁忙地工作著:有人專注地拉緊或放鬆桅纜以調整角度、有人高聲示警,喚醒他船注意﹔有人手持竹篙推撐,防止與鄰船碰撞。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張氏的畫筆極為全面,在繁忙的場面中,竟又有婦人小孩正預備午膳,貨主細心點算貨數量,而內艙更有一人作元龍高臥。在各依其份的動靜對比中,表現了生命的節奏。至於船身的描繪,亦見工細。建船的木板及船釘,他一一繪出。連船尾部份那凸出船體之外、形如鳥籠的古代洗手間也不肯放過。看過此圖,我們便彷彿看到了宋代水上人家日常的整體生活情態。

        有船自然有車,就常見的運輸用車而言,張氏筆下亦有多款形式。最常見的是獨輪串車,此車結構簡單,需以人力推拉,本來不易應用,但結構簡單,價錢廉宜,正合低下層工人搬運之用,故圖中最為常見。其次則為牛車及騾車,馬車極少。顯見前人書中記載或文人畫中常繪的馬車,其實只是高層人物的代步,普羅民眾根本不敢企望。

獨輪串車

平頭車

太平車

家眷坐車

        至於表現獨特社會風俗的,更無處不見,如掃墓人所乘轎子上插滿的茱萸及雜花,香燭店前的擠擁人群、關稅處的官員及貨主、水井的特殊形狀、修車輪工匠的工作,圍觀賣膏藥的人們、修面、占卜、及說書的小攤子、腳店前正趕送外賣的店員、儒生與僧道在鬧市中閒談等,都親切地表現了宋代市井中人的生活概況。

清明拜祭、轎上遍插茱萸

人人趕購香燭

說書人說的是新近家傳戶曉的梁山英雄嗎?

剃面者似乎十分享受

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占卜者

修車的手忙、賣藥的口忙

指示風向的五兩鳥羽為貨船指路

牌樓後為腳店(酒家的分銷站),伙伴正手捧外賣,工人正忙著上貨,父子們購買的是冰糖葫蘆嗎?

水井上的木架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四分隔又可供四人使用,不會互相干擾。

關稅處官員忙著收稅、貨主則忙著上貨,只有已完稅的貨郎,悠閒地趕著駱駝出城。

關稅處旁邊是賣弓箭的地方,難道已意識到國亡無日了嗎?可惜那些貨品似乎並不太精良!

宋代宗室崇尚道教,民間則信奉佛教。當時的儒生尤喜與佛道中人來往。如蘇東坡即與僧人佛印、參寥子結為好友。各家理學,亦分別混入了兩教義理。故圖中鬧市即於當眼處繪上這種特殊的社會情況。

 

        汴河兩岸的社會風習,一一奔繹於張氏的腕底,每一寸畫面都記錄一段生活、每一寸畫面都值得仔細推敲。但,如果只有形象上的繪畫,難道就可以成全《上河圖》為千古偉大的藝術巨構嗎?

此文經在 1/10/2007 (星期一) 刊於澳洲星島日報特輯版。

       

1.《清明上河圖》的傳奇     2.《清明上河圖》裡的民俗風調     3.《清明上河圖》的生命力     4.《清明上河圖》幾項藝術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