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的國寶——《清明上河圖》的生命力 If you can't view this page, please try to switch the "encoding" to "Unicode UTF 8" or "Classical Chinese Big 5"
現存的三個《上河圖》版本中(仇本、清院本、真本),如果以紀錄社會現象或人物數量來說,真本因為是殘卷,自然遠遠不及。即使以筆法工整、描繪細膩來說,真本亦不見得比其他兩本更優勝。但真本之所以能成為國之「重」寶,在藝術價值上超凡邁俗,分量遠「重」於其他二本,卻在於作者在畫中所流露的「生命力」:作者把他的生命,投放在汴河兩岸人民的生活中﹔作者以他的畫筆,畫出汴河兩岸人民生命的奮鬥。我們可以想像,在不知多少個年月裡,或許是朝陽初露,或許是暮色蒼茫吧!潦倒的畫家,靜靜地坐在河岸兩旁,畫下了一幅又一幅的草稿,然後以他無比的熱情,串成了一幕又一幕生命的場景。現在且以貨船穿越虹橋一景看看: 這個場景之所以能震撼人心,主要在於整個畫面都瀰漫著一種為生命而奮鬥的精神。當船隻駛經虹橋下時,已不能單靠縴夫牽引,只能靠船員以人力發動。所以,高豎的桅桿,必須先行卸下。但不知何故,可能是計算錯誤吧,船桅似乎還未完全放妥,三名船員只得手忙腳亂地解拆繩索。 他們在緊張,但船頭的人員更為狼忙。由於河水穿越較窄的橋墪,水勢湍急,船隻被沖得有橫擺趨勢,五名事先安排在橋上接應的工作人員,登時忘記了危險,跨越橋欄,急急抛下繩索,希望能把船引入航道,而四名在船上的接應者,亦彎著腰探出船外努力想捉住繩索。但似乎是徒勞無功了,使得立在船篷上的一個婦人和小孩,也不自覺地高呼大叫,揮舞著手臂指點協助。至於其他六七個船員,更只能努力地以竹篙撐著河床,試圖以人力和大自然的水流對抗。而虹橋上的旁觀者,河道兩旁船隻的船夫,眼見情勢危急,亦不自覺地左指右揮,為貨船出主意。全個場景幾乎沒有閒筆,有的都是為生命而奮鬥的人群。每一個人物的神情,姿態,都是如此真實和逼肖,而人、物,和景之間的關聯,又是如此的絲絲入扣。如果我們把這幕場景和《仇本》及《清院本》對比,高下簡直有天壤之別。原創者真實的體會,感情的投入,絕對不是臨摹者所能抗衡,即使仇英和陳枚等人已算是畫中的高手! |
風俗畫當然是紀實。但在選擇社會現實以入畫時,卻又會同時表現了作者的思想和愛憎。例如虹橋之上,當群眾正集中精神看著貨船駛入橋拱時,橋上卻又同時上演了豪門相爭的活動:一戶豪家正乘著轎子向橋北前進,而另一豪家則乘馬南下,兩家相遇,互不相讓,他們的家丁,為搏主人恩寵,登時戟指叫罵。嚇得路旁的騾夫和老者,急急側膊相避。但最奇特的,是右邊橋欄的一個閒人,發現了這事後,意欲通知朋友觀看,但朋友們卻寧願選擇看船夫的奮鬥,而不願看這幕人間的醜劇。由此看來,張擇端的畫筆,畢竟是有褒貶力量的。 |
|
談到褒貶,在畫中更有多處場景可見其言外之意。如占卜小攤之旁,有一所不知是衙署還是巨宦之家。大門之前,放滿了官員出巡時的儀仗,有七名衙差看守。照正常看,應是威儀赫赫、門禁森嚴之地。誰知那七位公差,兩名已倚著大樹夢入黑甜,一名倚著牆壁陷入半睡半醒之態,另一人則更肆無忌憚地公然俯伏,橫臥地上,尚算清醒的三人,則翹起二郎腿,神情憊懶地坐著。如果畫面更大,又配有音效的話,他們可能正口啣牙籤,搖著身體,低唱無韻之曲,談論著昨宵的風月韻事吧!雖是小小畫幅,卻已寄寓了作者對北宋皇朝淪亡的慨嘆! 小衙差既已如是,作為當時社會棟梁的士大夫階層又如何?在這方面,作者採用了一種較為含蓄的寫法。先看兩圖: |
左圖為虹橋之下的市集。當時伕役正勞苦地以輪車、以騾子,以扁擔運送貨物,小販們則緊張地四處拉客,一位士人正騎著馬經過,他側目而視,雙眉內攢,冷漠地俯視人群,頗有卑屑之貌。 右圖則為上善門之前。少不了的又是或倚或蹲的閒人,但特別的地方在有一老丐,可能已是殘廢的吧,正坐在地上向途人告地狀,希望能乞討得一兩個銅錢,作生活之資。這時,一個士人正帶著隨從經過。作者就以極為簡潔的筆觸,寫出這名士人內蘊的神情:戴著笠子的頭部略向下垂,嘴角好像微微下彎,神情冷淡﹔而兩袖則合抱於前,既是典型的袖手旁觀,也表現內心那善財難捨的意向。至於他那側身回轉的坐姿,更充滿了驕傲矜持之態。北宋知識份子高談心性之學,但士大夫們卻無「仁人及物」之心,這正象徵了一個皇朝的沒落、一個文化的淪喪。 詩詞講「意在言外」,張擇端的畫卻「意在筆外」,看來,所有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有共通之處的! |
此文經在 4/10/2007 (星期四) 刊於澳洲星島日報特輯版。
1.《清明上河圖》的傳奇 2.《清明上河圖》裡的民俗風調 3.《清明上河圖》的生命力 4.《清明上河圖》幾項藝術特徵